人的個性影響團隊的領導和運作φ

人的個性影響團隊的領導和運作

在任何組織裡工作,時時都要面對人 ,上面的人在監看你,後面的人在拱你出線,右面的人會拉你一把,左邊的人會推你一手,前面的人會卡你一擋、下面的人靠你扶一手, 真是一樣米養百樣人,每個人個性不同,出手也不一樣。肚子有沒有料,聽他言行就可以判斷了,但是在個性習慣部分,可是要一段交往時間後才能察覺。

一般組織 人事都會在面談用點性格分析的工具來提供給用人主管作為參考,有些工具是經過科學的方法來設計,有些背後的理論基礎,倒也是有些令人信服的,拿來應用在管 理上也許會有些幫助。且說到專案團隊的發展,有四個時期 - 形成期風暴期規範期表現期,若是利用一些人格特性判別工具,深入了解或預測人的互動狀況,可以讓專案事件處理更為健全。

在產業界引用的性格分析,我覺得【DICS】是個不錯工具,依四個象限將人型分為「決定者、影響者、服從者、思考者」。它的介紹網頁有不少的運用說明,對人很有幫助。



另外是【PDP】,則將人型分為「五種動物--老虎、孔雀、無尾熊、貓頭鷹、變色龍」,森林裡各種動物存在比例多寡,絕對會影響生態的環境氣氛。最重要的是要能調和,才能產生團隊的生產力表現。



至於星座、血型,也是可以作為初判人性的工具。只是,有人常認為某人是什麼星座就推定有什麼個性,這是錯誤的邏輯方向,應該試著倒過來看才對。此心智圖將各法要點整理收錄於一圖,分享參考。


一篇論文寫道:
各種相人之術,即使如何有效,也只能為領導層提供一些相人參考的依據,不能以之為終極的憑藉。再說,以上所說的各種人格類型的人,最好的也僅是適合於某種職 場或某項工種的特殊需要而已。說到底,人無完人,各類型態的人,各有特長各有弱點,並無任何型態的人可可以「放諸四海」皆通的。或許,當政的領導層應曉得量才「裁」用,因人而「御」,區別對待才行。 
宋朝名相王安石說得好:「才有長短,取其長不問其短…. 以其人長某事而任之,在他事雖短何害焉?」。 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人都其長處及短處。只要我們能相人之人格型態和了解其人格特質,自可掌握其擅長之要和短缺之點,憑之自可從其短處中挖掘出其 長處,或善用其長及至善用其短,才是管理人所能達到的高境界。
……是很有道理喔!




Ω 經營部門的中階主管基礎指引


市面談企業管 理的書籍非常多,但很多是給高層人員看的,用在經營上的策略和戰術的運作,才有影響力和改變力。反而針對中階主管或是部門經營的管理書籍較少,而這部分才是企業經營的主要動力執行機。很多年資淺輕人看了高階管理論,卻苦於沒有權力來作改變環境,待要昇級來管理部門領導團時,卻又發現管理技巧和觀念有所不足,窮於應付。


我先前曾在提昇企業生產力的輔導公司工作,幫助企業導入有效管理系統的運作,所主張的一個重要觀察就是:中階主管人員多是技術專精後昇為部門小組主管,但沒有管理觀念技巧的訓練,造成組織缺少真正的管理控制,使生產力績效停留平緩或下降的趨向

有的身為主管人員,還是在執行下層操作的作業,忽略管理上的操作,養成了壞習慣,原因在於管理知識識的不足。所以,首先要導入輔導的是給予中低階主管的管理技能的教育,經過洗腦,調整到正確管理工作的模式。再設計日常或專案的管控循環導入,也就是PDCA的循環運作方式,整個公司的營運生產力就會因而提昇。

資淺的年輕的工作者,除了本身功能性的專業知識技能外,要多注意如何經營部門的管理方法技巧,這部分是將來職位升等後最需要的,是不易由經驗產生獲得的重要基礎知識。

在有效的管理運作下,部門主管不會淪為救火隊員,部門成員也不會沒有方向的瞎忙。卡耐基系列的「優質的領導」,是這方面非常經典的一本 (也是系列中內容較不囉嗦的一本)。另有一本關於中階主管管理訓練指引教材,來自Guidence蓋登氏的出版,內容編輯有很好的架構鋪述,特將書中重點心得繪成心智映圖,作為複習的參考。


策略管理有其因果關連邏輯系統Ω

策略管理有其因果關連邏輯系統Ω

Balance Scorecard平衡計分卡在推出之前,管理上就有所謂Scoreboard計分板應用在功能部門單位的績效指標呈現,東方日本的管理則是有所謂的Kanban看板系統,這是很重要部門管理工具,導引部門的目標方針和營運方向。

可惜很多本土廠商公司多不太重視所謂的部門管理工具,只等年終結算,使得主管平日忙於救火、員工瞎盲於事,卻無濟於事。而有的是著重於KPI, MBO的管理,但只限於高層管理的討論,像是做做表面無法深入底層管理工作。



平衡計分卡把四個構面(財務、客戶、流程、學習成長)以邏輯關連方式來運作,整合了中階管理功能層面。Stragy Map策略地圖則是進一步以邏輯因果關係來結合願景目標策略的實務運作,用策略主題來貫穿各層管理的目標方向。

要推動這套系統,要啟用變革管理的專案手法,由上而下(top-down)的導入監控,再由下而上(bottom-up)的執行修正,加以嚴謹的團隊執行和配合紀律。當組織系統的穩定成熟度還不夠時,最好是回歸到基本的部門管理工具,再漸次作系統化結合。以前有資深顧問提出「合理化→ 系統化→簡單化→電腦化」的管理成長模式,是很有道理的。

我除了在書本獲得有關SM、BSC的知識,也在外部課程上從老師學到一些心得,將有關重點做成心智圖分享大家。在實務經驗上,我曾導入類似「附加價值看板(VVA)」及 「標竿評比Benchmarking / 最速實務Best Practices」的管理專案,深深體認經營策略管理的重要工具邏輯:Vision →Mission →SM →BSC →MBO →PM  →QA(6δ) →KPI →Improevment. 企業最終追求目標則是:Profit Share,不變的道理!

補:心智圖作品分享(可以下載 XMind 檔案)


原圖:

🔢🃏 知識存在潛藏價值.分享利用加倍力量!● ● ● .... 技術提供:Blogger.